网站标志
全站搜索
  • 全站搜索:
文章搜索
 
新闻搜索
新闻类别
文章正文
15万亿私募背后:平均首募仅2053万,极少数机构日进斗金,多数机构为“备案门槛”发愁
作者:财联社    发布于:2020-08-19 09:44:40    文字:【】【】【
摘要:在上月私募规模达到14.96万亿,并创历史新高之际,一个容易被人忽视、却又必须直面的现实是——新备案私募证券基金单只平均规模仅2053.15万元!仅极少数机构“日进斗金”,绝大多数还在为几百万的“备案门槛”发愁。 中基协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协会新备案私募基金2643只,新备案基金规模844.66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143只,新备案规模439.99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7只,新备案规模300.17亿元;创业投资基金193只,新备案规模104.49亿元。 这意味着,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平均规模仅2053.15万元,这一平均规模不仅低于同期全口径私募基金的3195.84万元,也远不及同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9775.24万元和创业投资基金的5413.99万元。 财联社记者调查发现,面对转瞬即逝的市场行情,很多中小私募内部立下“军令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把火烧起来,然后再添柴”。而如何先把“火”点起来,也并非易事。

市场如此火爆,高净值人士及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蠢蠢欲动,私募机构又奋力“抢收”,尽管7月份的新增备案数据喜人,但反映在平均募集规模上,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市场火爆迹象。

或许单月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今年6月,私募证券基金新增备案1428只产品,募资规模332.43亿元,平均首募2327.94万元;今年5月,私募证券基金新增备案975只产品,募资规模152.79亿元,平均首募1567.08万元。

尽管各月新增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平均首募规模略有起伏,但基本都在2000万元上下,与同期的专注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基金规模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是私募证券市场僧多粥少?还是投资人依旧谨慎,仅试探性试水?还是私募机构“薄利多销”的一种市场策略?对此,财联社记者多方求证私募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士。

“私募证券基金备案一般是新产品首发,规模不会一上来就特别大。”8月14日,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合伙人对财联社记者分析。在她看来,私募首发规模一般也就先拿几千万“保底”,然后视市场情绪、收益率等情况,再通过后续持续营销来慢慢做大规模。

首募规模达到多少万,才可以在协会备案?去年12月中基协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对私募投资基金的备案设置了更多、更细的要求,但并没有设置明确的规模门槛。

不过,据私募业内人士透露,只要信用记录良好,“200万就可以先成立”。上述私募合伙人称,如果你在协会有良好的记录,成立产品门槛并不高,但如果是新私募,则会卡得严格一点,审批时会费点劲儿。

另一位私募人士则表示,“至少也得500万吧!原来好像是200万就可以,现在好像是提高了,有说1000万的,也有说500万的。除此规模门槛外,还对私募机构、投资经理、投资范围等有更多具体规定。

尽管私募产品备案门槛并不高,但各家私募也有各自的立项标准。以前述中型私募为例,他们公司内部产品委员会设置了一个最低审批门槛——首募目标3000万以上,才可以成立新产品、开交易端。

通常,私募都会选择与券商代销合作,券商对交易端要求比较高,有时甚至一个营业部都有这个需求,大私募对此并不是很配合,而小私募为了规模,都会比较配合。

3000万元,对于一家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中型私募或许并不算难。但对于刚成立不久,产品业绩有待市场考验的中小私募而言,如何凑足交易端要求的“千万级”的首募门槛,却是一个不容达到的目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私募管理人,为了达到最低备案门槛,有不得不自己垫钱先成立产品,然后找渠道路演、募集的;也有借助一些私募中介或第三方销售公司,搞定最低门槛的。

“如果目前并没有好的项目,又需要发行产品保壳,我们代发产品的规模在200万至500万,一个月时间全部搞定,只需配合开立募集账户即可。”对于急切备案的私募机构,有私募中介言辞恳恳地表示。

对于不同策略的私募机构而言,刚刚过去的7月份,无疑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月份,从股票策略到宏观对冲策略,从量化策略到套利策略,再到今年生不逢时的债券策略,几乎是“全面开花”。

格上理财最新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7月私募行业平均收益为10.43%。从分策略来看,股票策略以11.75%的收益率位居榜首,宏观对冲策略、组合基金表现不俗,分别上涨11.69%和7.00%;套利策略、债券策略尽管表现相对落后,仍录得3.29%和2.44%的涨幅。

而在2020年前6个月,各策略表现极度分化。2月至3月,市场巨幅波动呈倒V走势,程序化期货连续两个月蝉联策略冠军,股票策略2月份以-4.84%垫底。但到了二季度,市场切入反弹上涨模式,股票策略则在3月、5月两度占据各策略榜首。

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私募机构,也在今年“上半场”表现迥异——一些擅长股票策略的私募机构,业绩表现亮眼,产品备案数据也十分“吸金”,而一些奉行债券策略或套利策略的私募机构,则在别人大快朵颐时,备受冷落。

“私募行业一九分化严重,如果只看头部私募的数据,你会发现爆款很多,但更多机构却在为发产品而发愁,所以平均下来并不乐观。”某上市券商私募研究员表示。

一方面,伴随市场的加速回暖,7月份不少资金跑步入场,位于“金字塔尖”的百亿私募阵营因而大幅扩容——7月证券类百亿私募机构增加8家,存量共计44家,头部私募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另一方面,居于金字塔“底座”的中小私募,面对难得的市场行情,不得不加速推进新产品入市——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把火烧起来,然后再添柴”。

财联社记者发现,在中基协私募产品备案信息里,即便是在私募备案量大增的7月份,也有不少产品的备注信息里有类似“根据管理人最新报送信息,本基金存续规模低于500万人民币”的字样。

尽管各类策略全面开花,但市场的份额并非均匀地“花落各家”,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也日趋明显,正如同一时期的公募行业,有的因爆款而锅满瓢满,有的却为发产品而寝食不安。

同一时期,公募基金共发行114只产品,共募集6014.07亿元,平均发行份额52.75亿元,这里面既有配售几百亿的爆款产品,也有贴近下限发行几千万的冷门产品,而在这个数据之外,还有更多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进入“竞技场”的选手。



作者:陈俊岭

来源:财联社

脚注信息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民路222号之—1101房  邮编:510000 电话:020-89280191传真:020-89280191